本文只谈区块链NFT的发展与应用,完全不涉及“炒币”和“交易”等内容,请大家继续“放心食用”。
NFT,到底啥玩意儿?NFT近年来的
FT(Fungible Token):同质化代币。像BTC、ETH这些代币都是同质代币,是互相可以替代、可接近无限拆分的token,也就是说,你的一枚BTC和我的一枚BTC具有相同的属性和价格,没什么区别。
NFT(Non-Fungible Token):非同质化代币,它是相对于可互换的代币而言,是唯一的、不可拆分、不可互换的token。也就是说,你的一枚NFT和我的一枚NFT不具备相同的属性和价格,是有差别的。
读到此处,普通读者早就内心疑窦丛生,进入了经典的“迷惑时刻”:这些词拆开我都认识,怎么放在一起又看不懂了呢?
稳住!我们能懂!在拙作《XXXXXXXXX》中,我们回顾了区块链技术的特性和发展简史。我在此文中,着重强调了一点:所谓的BTC、ETH其实是对部署区块链网络,参与“记账”或者说参与维护整个网络的虚拟奖品。
既然是针对所有人的奖品,那肯定就需要有一致性,不能“今天给A发桃子,明天给B发黄瓜”,这也就是BTC、ETH等一定是同质化的原因。举一反三,如果通过区块链发的不是虚拟奖品,而是别的东西,那就没必要“同质化”了。
而抛开一切华丽的辞藻和外衣,NFT的本质,其实就是通过区块链发放的“凭证”。既然是“凭证”,根据背后对应的业务不同,当然每一张都是独特的。用实际生活来理解一下,你早八点买了一个冰淇淋收到的收银条,和十点在某处办事所领到的公函或回执,这些都是“凭证”,但这些“凭证”能一样吗?显然他们天生自然而然就是不一样的。
总之,所谓的NFT,本质就是你在区块链的“凭证”,这些“凭证”可以对应不同的“业务”,那自然这些“凭证”之间天生就不一样。所以,我希望我的读者可以直击本质,明白NFT是一种区块链上的“凭证”就行了,不要再被其他莫名其妙的解释所“洗脑”。
从游戏到艺术品—NFT的进击之路讲完了NFT的本质,我们再来讲一讲NFT的“进击之路”。
NFT第一次出现在公众眼球是,是几年前的一款游戏—以太猫(Crypto-Kitties)。这个游戏很简单,就是游戏开发者在以太坊(ETH)上部署了一个“云养猫”的游戏,玩家可以支付ETH而购买游戏中的各类猫咪。那如何证明是你拥有某只猫咪,而不是别人拥有呢?没错,支付ETH购买后,你的账户会收到这只猫咪的NFT,也就是你拥有这只猫咪的“凭证”。举一反三,别人买了另外一只猫咪,那别人就会有另外一只猫咪的NFT,即拥有另外一只猫咪的“凭证”。而这些凭证之间,自然就是不一样的。当然,由于区块链上数据有不可篡改性、公开性等特点,你对猫咪的所有权是受到整个区块链系统的认可和保护的。
以太猫之后,NFT就进入了游戏开发者的视野之中。很多人开始基于NFT的特性开发游戏。本文的重心并不在于推介项目和“炒币”,所以也就不再赘述。但是,因为各种原因,NFT在游戏领域的应用并没有像以太猫那样“大火”,虽然屡屡有不同的尝试,总是不温不火。
然而,NFT却意外地在艺术品市场大火了起来。其实,艺术品NFT和游戏NFT的玩法也是类似:艺术家可以支付ETH,将自己的作品信息发送到ETH网络,并且获得含有这幅艺术品相关信息的NFT,也就是拥有这幅画的“凭证”。而购买者经过竞标并支付ETH后,这幅作品的NFT就从艺术家处处发送到了购买者处,购买者现在获得了这幅作品的NFT,即拥有这幅画的“凭证”。
区块链上数据有不可篡改性、公开性等特点,尤其是区块链可以生成有公信力的时间戳,从而可以与知识产权保护等需求深度结合,所以购买者对作品的所有权是受到整个区块链系统的认可和保护的。而之后,由于艺术品还可以被继续转让,或者授权给他人使用,那购买后,接下来又可以延伸出一系列基于区块链的,高可信度的交易活动。这样来看,NFT在艺术品领域的爆发,也就不足为奇了。
总之,NFT虽然出现的时间不长,但是却已经是最快与人们实际生活相结合的应用之一。也是目前最有希望最有价值的落地应用之一。当然,NFT虽然可以保证区块链上的所有权和信息,但要在现实世界真正更好地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和维权,还需要链上链下互相结合。这方面,国内几家互联网企业其实都有涉猎。这些值得区块链和互联网从业者长期观察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