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世链nft数藏(shiliannft.com)
最近,遭受黑客入侵后的数字藏品平台光艺数藏“死灰复燃”,引起业内关注。复出后,该平台里的数字藏品疯狂上涨,大部分涨幅均超出千倍,少数藏品甚至超过了千倍。事出异常必有妖。这波涨幅难免让人猜疑其中存不存在投机炒作行为,从而引起更大金融风险。来看,管束数字藏品炒作行为,亟需变成领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共识。
首先必须明确,数字藏品不能等同于国外的NFT。数字藏品的概念早已爆火一段时间,从方式方法讲,它和NFT很相似,但它并非国内版本的NFT。NFT全名是Non-FungibleToken,是基于区块链发行的非同质化货币,Token在英文中代表货币的含意。而国内数字藏品市场一直强调去“T”化,也就是减弱了数字藏品的金融交易和投资特性,更强调与实体经济的融合。
其次,应当正确对待数字藏品的价值。数字藏品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基于新技术的文创产品,藏品身后展现了艺术、美学和创意,具备一定的文化价值。例如,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公布的“千宫”系列数字藏品,用手指滑动屏幕就可欣赏藏品每个视角的模样,生动有趣。以信息技术方式来呈现工艺品或文物的价值,赋予了传统文化和文物新的生命,提高年轻人针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活性。
数字藏品还是一种全新的营销手段。随着数字藏品概念火爆,这种热度也传输至各种消费市场。不但麦当劳、小鹏、兰蔻等众多商业品牌推广想搭上数字藏品的快车,中国邮政、中国电信等“国字号”公司也纷纷进入。从放大品牌IP和传送品牌理念的角度看,数字藏品可以赋予品牌全新的价值,并与顾客创建良性互动。例如,不久前中国邮政发布的“国宝熊猫邮筒”系列数字藏品就为公司带来更多的曝光度和关注度。从这个角度说,国内数字藏品的发展应当充足与实体经济融合,走以虚助实的门路。平台企业应更好发挥其正向价值,让数字藏品真正赋能实体经济。
针对一般顾客而言,数字藏品是一种奇特的文化体验,既能满足社交要求,又能满足审美要求。可是,收藏应创建在对工艺品的喜爱和对品牌的认可以上。相对于传统收藏而言,数字藏品只是在媒介方式上出现了改变,是否具备升值空间仍然取决于它实质,即美的价值、社会价值和时代价值。长久看,只有那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充满创意含量的数字藏品,才能有着更持久的生命力。
针对这些想把数字藏品当做“聚财”之法得人而言,炒作数字藏品并非一门好生意。一方面,数字藏品还处在发展前期,品质稂莠不齐,价值相对模糊。就拿最近造成业界热议的徐悲鸿数据藏品而言,徐悲鸿艺术馆就曾公开质疑有些数字藏品为仿冒作品,还有些不能提供完整的追溯证据。假如数据藏品平台难以确保数字藏品的特有性和稀缺性,其价值便会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数字藏品是新鲜事物,市场管理组织并未对其发展做出明文规定,极易发生乱用技术、盗取版权、编造价值、买卖不规范等难题。最近业界发起的《数字藏品行业自律发展倡议》虽对风险管控有一定功效,但并不具法律认可。市场发展必定会历经大浪淘沙的过程,一些平台和藏品还会面临适者生存。与先前炒鞋、炒盲盒的逻辑类似,击鼓传花的游戏一旦完毕,留给顾客的只能是一地鸡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