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迈克·温克尔曼(昵称:Beeple)的NFT作品《每一天:前五千天》拍出4.5亿元天价,引爆NFT加密艺术的空前
尽管看上去颇似“皇帝的新装”,销售的火爆却证明了它的接受度
在交易与流通环节增加了区块链技术的NFT加密艺术,正在掀起世界艺术新潮流。对于集艺术与技术于一身的这一“新物种”,传统艺术圈的态度从今年3月《每一天:前五千天》弹眼落睛的天价拍卖起,悄然发生着180度转变——从嗤之以鼻、划清界限,到主动拥抱、积极布局,这两种现象的萌生,释放出尤为值得
一是NFT加密艺术进入主流博物馆的视线——美国迈阿密艺术博物馆宣布收藏NFT作品《加密朋克5293号》;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进军P2P版NFT抵押借贷平台;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将在NFT市场上拍卖包括达·芬奇《圣母玛利亚》在内的五件最著名杰作的虚拟副本。
一是以往并不专攻数字艺术的知名艺术家抢滩登陆NFT加密艺术领域——瑞士艺术家乌尔斯·费舍尔用3D建模和扫描创作了NFT系列《混沌》,每件5万美元,买家可以访问每件作品的参考渲染图、视觉背后的原始数据以及展示说明。英国艺术家达明·赫斯特最近启动NFT系列《货币》,这是一万件NFT作品的集合,每件售价2000美元,分别对应他于2016年开始创作的一万件纸本点画。
尽管NFT加密艺术看上去颇似“皇帝的新装”——真金白银买来的不是物理意义上的作品,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代码,也即版权,销售的火爆却证明了它所获得的接受度是极具说服力的。且看最近上海艺术界如何敏锐捕捉到NFT加密艺术这股世界潮流。前段时间,先有蔡国强受上海外滩美术馆特别委托的首个NFT项目《瞬间的永恒——101个火药画的引爆》于某线上平台以250万美元(约1620万元人民币)义拍成交,吸引全球藏家激烈角逐,创下非加密领域艺术家NFT作品最高纪录;后有上海嘉禾拍卖推出“区块链·数字艺术专场”,精选自全球优秀数字艺术家的6件NFT作品悉数成交。
“一带一路”艺术上海国际博览会5月起即与优版权协作,形成了NFT加密艺术从生成到销售、版权保护,再到版权开发运营的一套完整体系,签约超过150位艺术家,生成2000余件NFT作品。据悉,目前其发售的NFT专题全部销售一空,参与购买人次近两千。
比起金融“刺激”,NFT能将艺术创作本身带往何方令业内浮想联翩
NFT加密艺术将如何赋能传统艺术圈?显而易见的能量,在于商业价值的放大。
负责NFT加密艺术业务的艺术上海博览会商务部经理舒悦庭告诉记者,为艺术作品提供生成NFT的方式,将令艺术家拥有更多盈利渠道、衍生品开发销售机会等。“这对从事实体绘画、雕塑等领域的传统艺术创作者更有激励作用。目前已有好几位艺术家发现通过NFT作品产生的收益已经超过这件作品原作的销售价格。”
舒悦庭还指出,这种商业价值不止于经济收益。一些艺术作品通过版权运作与品牌服装、首饰、影视内容等合作,对于艺术家来说也是一种破圈露出的机会。上海嘉禾拍卖现当代艺术部总经理于筱薇认为,NFT在倒逼传统艺术市场进行反思,如何更好地拥抱、接纳新挑战和新机遇。
事实上,尽管NFT加密艺术的技术属性远远大于艺术属性,它最值得艺术圈期待的却恰恰来自后者。比起买买买、赚赚赚等金融“刺激”,NFT能将艺术创作本身带往何方令业内浮想联翩。其作为数字艺术组成部分的这一特殊基因不容忽视。
在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教授费俊眼中,只有真正利用区块链的参与性、不可篡改性、去中心化等既是观念又是技术的特质来进行创作的原生的区块链艺术作品,才是NFT加密艺术可能给艺术界带来的价值。它可以推进艺术语言、艺术观念发展的新领域,有望成为更多数字原住民真正发挥创造力的空间。
然而需要正视的是,目前具有区块链原生精神的NFT加密艺术作品少之又少。13位艺术家共同创作的模仿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NFT作品或许算得上一件。它由22个图层组成,人物、背景、装饰等元素分别对应不同图层,至少存在313亿种不同的图层组合可能,如果每秒变化一次图层,看完这幅作品的全部形态,需要近千年时间。
艺术评论家杜曦云向记者坦言:“NFT加密艺术是新生事物,和它目前在技术方面的前沿性相比,艺术水准方面还没到成熟期。”但他认为这一新生事物蕴含了丰富的可能性,或将逐渐丰满并形成经典,并且它能刺激实体艺术世界进行自我改良。至于NFT加密艺术是否将真正成为未来艺术的一个方向,业内目前保持静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