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NFT“入侵”高校校园,要凉了?
每日引言
今年最热的不是夏天,而是NFT。
校园夏天的回忆不再是青春的记忆
校园被NFT“入侵”了
NFT是不是要凉了?
最近,两个截然相反的信息接连冲击了我。
5月4日,华尔街日报一篇报道称NFT市场正在崩溃。
是我们不懂青春,还是青春压根不懂投资,青春本该是校园的风采,现在校园被NFT占据着,一直以来,“看不懂年轻人”都是中年投资者最害怕的一件事。
1、NFT是投资还是投机?
“这也没几个钱,好玩嘛。”
小宁是一名大二的在校学生,在被问到为什么会参与NFT的竞拍和投资时,小宁的口气十分轻松。
据了解,这些学生群体参与NFT的方式,大都会选择以“小额高频”为主,每次投资金额大都在9.9元或19.9元一单,最高也不会超过100元。
同时,对于交易频次的偏好也相对较高。
“一开始接触是在支付宝。但那边对交易的限制过于严格了,好像是180天才可以流通,而且是只支持转赠。”
“180天。到时候早就忘了有这么回事了。”
总结来看,对这群Z世代年轻人来说,NFT主要有三大吸引点。
第一,新鲜时尚。
“确实是一种谈资。听他们没事儿聚一块聊这些,感觉还是挺牛x的。这不就跑步进入投资圈了?”
张维表示,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投资”还是一件相对高大上,且比较遥远的概念。
NFT一方面门槛极低,另一方面还颇具前沿性,因此极大满足了部分群体的虚荣心理。
第二,回报诱惑。
“老实说,跟两年前那波炒鞋很像。”
李伟杰自称是一名潮流爱好者,曾经完整参与并经历了2019年底至2021年的炒鞋兴衰。
在他看来NFT没有什么特别,属于“高风险投资项目”。
“炒鞋,赌石头,NFT,本质都是一样的。逮住了就能大发一笔,还是很刺激的。”
第三,个性体现。
与纯粹的“赌博”不同,NFT目前大都是以“画作”、“头像”、“数字藏品”等艺术形式出现。
虽然每一个作品能否爆红更多是看其运气成分,但投资者往往会觉得自己的“眼光”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相比于其他“赌博项目”,NFT的参与感更高,个人印记更重,最终盈利后带来的成就感也更强。
个性化,刺激感,新鲜感,低门槛,这些特质可以说就是为Z世代们量身定做。
作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NFT与元宇宙相关的一切畅想,对他们来说接受起来也毫不费力。
别让“NFT”成为炒作新宠
自区块链技术诞生以来,人们一直都在探寻,这一技术究竟如何能够帮助促进我们的现实生活?
在“不可伪造、高度可靠、可追溯”的技术特征的启迪下,内容版权的登记与保护的应用在很早就被人们所提出。
而NFT正是在这样的思路指引下,作为区块链技术的进一步应用细化产物应运而生。
在商业目标和商业理想上,我们完全认同NFT的先进性。但在具体的商业路径上,我们对当下的现状表示担忧。
目前,NFT赛道中主要形式包括头像、收藏品、艺术品、游戏、元宇宙、土地资产、公共事业、社交等。
其中头像和收藏品是当下的主导形式,截至2022年初,头像NFT的总价值所占的行业份额高达49.4%,其次是收藏品,占比为23.05%。
可是,从实际应用角度来说,数字内容,尤其是头像、画作等以像素为载体的图像内容,在实际日常中具有极强的易复制性,原著与盗版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在我们熟悉的旧世界(web2.0),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在所谓的头像和画作这两大赛道,是否拥有原著权几乎没有任何使用影响。
换言之,这个“头像著作权”本身的使用价值,是无法在真实的网络应用中得到体现的。
近年来,看似普通的马赛克头像、图片、视频等数字藏品NFT频频售出“天价”。全球最大的国外NFT交易平台Opensea累计销售额已超百亿美元,单件数字藏品被卖到数百万美元已是屡见不鲜。
但“天价”频现、风靡一时的背后,NFT出现金融化证券化倾向,暗藏大量“对敲”“老鼠仓”的行为,炒作交易、洗钱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开始冒头。
在国外,数字收藏品NFT往往使用虚拟货币交易,流转没有限制。一些投机分子则利用即将推广的NFT产品牟利,通过“天价”拍卖或与“内部人士”多方对敲、炒高价格。部分NFT交易平台为赚取高额手续费,利用社交媒体炒作,诱导用户持续交易,演变成“割韭菜”的骗局。
最近,就有国外购买者试图将数百万美元买进的数字藏品NFT再次拍卖,却出现了无人问津、报价缩水近万倍的现象,最终成了“接盘侠”。
当前,国内NFT生态圈中大大小小的平台各自为营、疯狂“拓荒”,一些互联网头部企业也参与其中。这些国内NFT交易平台基本使用人民币交易,不少平台对NFT二次流通也不做限制。
随之而来的风险不可小觑。一些数字藏品被拆分交易,打破了NFT的非同质化特性,可能促使NFT相关业务演变成非法集资、非法发行证券等非法金融活动。
同时,国内NFT发行方和交易平台尚未被强制要求对发行、售卖、购买主体进行实名认证,为NFT领域洗钱问题埋下隐患。
尽管国家对虚拟货币风险防范有明确规定,但对于数字藏品等虚拟资产及衍生品的监管规则仍有不足。相关部门亟须加大对NFT监管的探索和研究,尽早出台相关法规,规避NFT产品恶意炒作、借用NFT概念集资诈骗等违法行为。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