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内的数字藏品和国外的NFT到底有什么区别?
好像什么东西,一到国内就变成特色了。比如国外的NFT,一到国内就变成了数字藏品。对于某些人而言,似乎国外NFT带有原生主义的魅力,而国内的数字藏品就是在过家家。当我们只相信所谓事实的时候,其实也是抗拒另外一种真相的存在。国外的NFT固然看起来富有科技感,但也不意味着国内的数字藏品就没有价值。
国外的NFT有缺点吗?到底国外的NFT和数字藏品有什么区别?国内的数字藏品到底有没有前景?
1,天价反倒成为国外NFT的最大弊端?长期以来,我们听闻国外NFT的天价消息。根據有关数据顯示,目前市值排名前百的数字藏品總市值已突破258億美元。市值最高的NFT仍然是Beeple的作品《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價值超過6900萬美元;而推特創辦人Jack Dorsey的第一則推文,目前市值也逾290萬美元,在全球NFT市值排名前五之列。
然而,我们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这些天价NFT真的流转了吗?显然并没有,这些传说中的NFT已经悬浮在空中楼阁。显而易见,所谓天价NFT只是个噱头。
经过内部人深扒,国外NFT能够交易价暴涨为天价的手段,一般是左手倒右手,或者是与“内部人士”多方对敲、炒高价格。一旦有人接盘后,极有可能会出现无人问津、报价缩水近万倍的现象。毫无疑问,国外的天价NFT不经戳的虚拟泡沫。
一句话,因为过度炒作的问题,国外的NFT陷入了瓶颈之中,我们可以看到以往的头牌NFT平台opensea在今年风头并不如以前。同时,他们也没有看不到的手作为引导,他们更多是在自生自灭中不能自拔。
2,国外NFT向左,国外数字藏品向右因此,国外NFT也有内在的痛处。所以国内的数字藏品在一开始就规避国外的问题。今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证券业协会联合发布一份倡议。这份倡议的核心诉求就是要避免国内的数字藏品走向金融风险,要着重解决数字艺术的投机、洗钱,相应提出了六项管控措施。
如1,不能让藉由分割所有权的方式,削弱数字藏品非同质化的特征,变相发展成代币发行融资(ICO )。
2,不以虚拟货币,作为数字藏品的发行交易工具。
3,必须做到实名认证,妥善保存客户身份资料和发行交易记录,积极配合反洗钱工作。
因此,从某种定义上讲,国内的数字藏品=国外NFT-金融属性。这也是在规范国内的数字艺术品走向正途。国内的做法是希望延续着数字藏品的技术特性和工具属性去做相关布局。
3,国内数字藏品如何破局?从历史经验看,技术在应用落地才能产生价值。数字藏品除了金融属性还应有工具属性。长期看,工具属性才会是数字藏品的最终归途。国内的数字藏品要回归到推动数字和创作者经济方面的价值及完备整个生态的路上。
举个例子,在国内的数字藏品平台,除了买家角色外,还要有卖家角色,这起码才有基础生态的样子。如果只有买家,没有其他角色参与,不仅仅是看起来单调,更重要的是没有循环和承接物,注定会走向崩溃。而如果国内的数字藏品能把创作者切入进来,一个是构建了一定的生态模式,给买家带来了平台之外的粘性。第二个,也是进一步将数字艺术的技术落实下来,给数字藏品带来能够和其他行业的融合点。
而国内的Bigverse(NFTCN)已经走在国内的数字藏品平台的前面。回头看,Bigverse(NFTCN)的ugc模式确实适应行业发展,也适应行业监管。同时,这种模式也推动了自身的发展和自我促进。而像唯一,ibox这种受限制于自身模式,目前处于艰难挣扎,已是官广为人知。
(Bigverse)NFTCN的稳定发展足够证明,不管到什么时候,建设生态和赋予应用场景正规价值才能长久发展。同时,创作者生态是种基因,是伴随一个公司成长的路径依赖。有些平台即便是苦苦追寻也难以生长,有些平台天生就有,进一步催生了数字藏品的整体生态。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国内的数字藏品反倒在规范下健康成长,国外的NFT如果没有相关引导,到底走向何方还是未知数。
我们不用纠结于数字藏品到底在技术上有没有被阉割。只要谁能快速在生态上建构完备,谁能持续发展,谁就能笑到最后。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