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世链数字藏品数藏(shilian数字藏品.com)
随着NFT概念的人气持续升温,进入到2022年,国内也开始了基于NFT的本土化尝试,从而演变而成的数字藏品快速盛行。应对具备深厚文化IP属性互联网新宠,国内外传统媒体纷纷进入,持续发布NFT数字藏品项目。那么,究竟什么是媒体数字藏品呢?为什么它们都纷纷入局NFT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什么是媒体数字藏品?
媒体数字藏品,顾名思义是媒体组织发行的数字藏品。自2021年开始,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媒体组织都在纷纷进入,各种媒体数字藏品种类丰富,百花争艳,并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新闻内容数字藏品,例如《环球时报》新闻数字藏品;新华社的年度新闻摄影图片优选数字藏品;《时代》周刊的代表性封面;CNN的“改变我们的时刻”数字藏品项目;《纽约时报》作家Kevin Roose将栏目制成NFT等。这都是有关新闻报导、新闻热点、新闻历史而公布的数字藏品。
第二类是时间节点数字藏品,例如总台2022年春节假期推出的首套独立原创IP的3D数字藏品“虎娃”;新华社公布《乡村振兴》系列数字藏品;腾讯新闻公布“致敬五四深大青年纪念版”数字藏品;人民日报公布51劳动节数字藏品等等。这些数字藏品来源于特定的时间节点,例如有关节庆日、纪念日、历史标志而制作的。
第三类是跨界联动数字藏品,例如2022年总台CCTV-1《古韵新春》节目组、央视网协同湖北省博物馆、腾讯音乐娱乐集团-QQ音乐、腾讯区块链及扬子晚报发布数字藏品互动项目《古律叩新春,礼乐承千年》;湖北电视台经济频道联合科技公司发行的“汉娃”。媒体组织通过与别的行业合作伙伴一同创作数字藏品,可以称为“跨界联动数字藏品”。
为什么传统媒体纷纷入局NFT?
拥有丰富文创资源的传统媒体在数字藏品的布局中一直走在前列,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网三大央媒都早早开始不同方式的数字藏品的研发试着。如人民日报在2022年五一劳动节发布头版数字藏品、新华社跨年发布2021记忆链、央视网春节发布虎年数字藏品等,满足了客户日益增长的收藏要求。今天的新闻便是明天的历史,新闻内容在数字藏品的加持下,能够更快捷地升级变成文创IP。数据版面、数据新闻摄影,除了能带动用户的收藏激情,并且也根据区块链对新闻内容展开了知识产权的链上认证,可谓一举两得。对传统媒体来讲,NFT也将向其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一方面,因为重内容轻社交的特性,传统媒体在社交平台、自媒体、MCN等冲击下,在客户社群营销上陷入瓶颈,没法有效建立起高粘性的社群,亟需探索一个新的突破突破口。NFT正好给传统媒体一把解决社群营销窘境的利器。传统媒体做为主流文化内容的聚集平台,本来就有着大量文化IP资源,开发NFT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用心汇总挑选出客户青睐的文化IP开展NFT化,同时建立起功能齐全的NFT平台持续吸引用户前来选购、收藏及其买卖,客户便在一次次的赏析、选购、买卖等情形中不断与NFT平台及其媒体自身高度粘合,顺理成章形成一个用户黏性极高的社群。针对用户来说,媒体不再只是获得信息的途径,而是能够获得数字货币及与别的用户进行实时交流的互动社区。
另一方面,自媒体的兴起,促使传统媒体独家内容的版权安全性受到严峻挑战,精心制作的独家新闻内容被随便剽窃、转载,作者和读者均无法追溯。NFT的出现无疑给传统媒体在数字版权问题上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媒体只需将独家内容在区块链上认证便能得到数字版权保护。借NFT之手,一定程度上能够遏制随处可见的互联网媒体内容剽窃乱象,还可以为日后有关IP的授权使用和版权收益提供技术性适用。
作为一项虚拟资产,NFT是文化创意和区块链应用融合发展的产物,其金融属性也承载着大众化的投资预估,如果能依法对它进行科学有效的监管,对推动国家经济和文化发展也具备重大意义。培养社群文化、数据版权认证、获得经济收益等或许就是传统媒体蜂拥而至进入NFT的重要原因。
讲到这里,相信大家对于什么是媒体数字藏品,以及为什么它们纷纷入局NFT都有一定的了解了。总的来说,我们是有幸见证媒体数字藏品发展的一代人。自然大家也希望,可以用长久的心态对待数字藏品,对待媒体数字藏品。让媒体数字藏品可以发挥自己核心理念,与更多的新闻应用功能情景相结合,让数字藏品变成媒体的锦上添花!